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建设 >> 形势与政策 >> 专家论坛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2012年11月22日 15:29 佚名 点击:[]

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为什么要推进文化创新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007年12月21日,辽宁出版传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发A股大获成功。截至2008年3月,全国有11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2家文化企业在H股市场上市;组建全国性出版物连锁总部26家、连锁网吧10家、连锁演出票务公司6家,区域性出版物连锁总部49家、连锁网吧近百家、连锁演出票务公司23家,电影院线36条。近年来贺岁片连连打响,全国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观众数以亿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电影生产大国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2007年年底已建成农家书屋2万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了近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如今落户全球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已达200多所。

这一连串令人鼓舞的数据,生动地反映了近些年来我国加大文化创新,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可喜成果。

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之举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的足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人们记住意大利、希腊和埃及,首先是因为它们曾经有过的文化辉煌;而长城、兵马俑、中国文化年等,让世界知道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现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是新一轮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推动者。文化产业成为主导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媒体娱乐业年出口额达900亿美元。中国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继续弘扬文化创造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健康的文化产品和丰富的精神享受,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可以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脑袋,口袋脑袋一起富,才能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快。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提高文化软实力呼唤文化创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中国的一句传世格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壮大,靠的就是吐故纳新的能力和求变图强的精神。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离开创新,文化就难以延续传承,更难以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再次凸显出来。只有不断进行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要积极推动内容创新。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近年来我国演艺市场带给人们的一连串惊喜,凝聚着编演人员对文化内容创新的执著追求。国内首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漓江水域和12座背景山峰为舞台,将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巧借春夏秋冬自然景观,配以变幻绚丽的灯光,在漓江山水间描绘出一幕幕原生态艺术画面。这一创新升华了山歌艺术的内涵,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宏大主题,给人以视觉的震撼和心灵的共鸣。演出不仅获得了巨额回报,还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文化事业的发展。话剧《立秋》经演不衰,被专家学者誉为具有新世纪中国话剧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些作品的火爆,说明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的文化产品,都要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以新的内涵来提升其艺术品格,注重内容的原创性和独创性,使之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要通过创造出大批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历史检验的优秀文化产品,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竞争力。

要积极推动形式创新。没有一定的形式,任何优秀的文化都不能生存、传播和发展。中国有句古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今天,当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排山倒海般向我们涌来时,好酒也怕巷子深了。通过一定的形式把优秀的文化推向市场,介绍给人民,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湖南三辰卡通集团通过蓝猫卡通形象走上国际舞台,已先后向韩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输出了蓝猫系列品牌版权。四川阿坝州以《神奇的九寨》为代表的系列作品一诞生就走向市场,直接与游客对话,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相融互动。这表明,文化形式只有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既生产阳春白雪,又推出下里巴人,才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口味。推进文化形式创新,还要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的有益经验,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催生新的文化品种和艺术样式,使我们的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要积极推动传播手段创新。传播决定影响。有人说,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和形式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传播能力的强弱。只有推动传播手段不断创新,才能使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广为流传,掌握影响人心的话语权。今天,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数字卫星电视、IPTV、移动电视、手机电视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方兴未艾。互联网已成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要学会运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高新技术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在文化生产和传播方面蕴藏着巨大潜能。要加强对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丰富文化传播手段,提高文化传播效率,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我国文化传播能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提高文化软实力需要体制机制作保障

原汁原味的古城,雅风犹存的纳西古乐,被称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这是云南丽江独特的文化遗产。60人的队伍,靠财政发工资,每年政府要掏80多万元,这是昨天的丽江歌舞团;观众300万,产值过亿元,这是今天的丽江歌舞团……这些变化,源于文化体制改革。丽江市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推动文化事业单位与市场接轨,打造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强大文化产业。

深化改革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杠杆。我国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5年来,各试点地区和单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取得显著成效。全国122家图书出版社、25家音像出版社、27家影视制作单位、32家电影发行放映公司、29家省级和市级文艺院团已完成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初步改变。文化传播渠道建设速度加快,9个省(区、市)实现了全区域广电传输网络整合,23个省(区、市)的国有出版发行集团公司实行了省内连锁。体制机制创新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注入活力,令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面貌一新。

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实践看,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交叠、缺位现象仍然存在,创作机制、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等亟待改进。破解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着眼于激发活力、壮大实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面上推开、向纵深进展。

重塑和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最根本的办法是迅速把自己做大做强。经营性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的首要任务,是通过转企改制,打造一批有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做大做强一批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对条件成熟的,进行转制改革;重复设置、资源分散的,实行整合重组;转制条件还不成熟的,积极创造条件分步实施。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转制后,理顺了内部机制,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在文化资源整合、艺术生产策划、市场营销运作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排的《迷宫》、《Hi!可爱》和《魔山》等儿童剧,演一部火一部。

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面对国际文化产业集团陆续进入国内市场的现实,我们如何运用世贸规则进行市场运作,抢占文化产业高地,是一个新课题。未来5至10年,我国文化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进一步壮大国有文化企业,保护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同时要对文化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打造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围绕转变政府职能,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把工作职责转到定政策、做规划、抓监管上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主要管微观向管宏观的转变。继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目前已有3个直辖市、8个副省级城市和37个地级市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有效解决了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2008年这项改革将扩大到新的试点地区,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公益性文化单位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内部改革,不断增强活力,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杠杆,努力探索扩大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途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是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国际问题专家。他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对中国近些年来软实力的提升给予了积极评价,并援引英国广播公司民意测验结果,指出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日益增强。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使我国在21世纪从文化大国变为文化强国,还任重道远。改革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旗帜,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勇于创新、深化改革。只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上一条: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自觉、自信、自强之路 下一条:科学发展观形成记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必赢nn699net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