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下载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抗日正面战场206名将军殉国 谁最早提“持久战”

2014年04月22日 15:03 佚名 点击:[]

看,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自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历时8年,国军正面战场发动大会战22次、战役1117次、普通战斗28931次,206名将军壮烈殉国,4321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海军全军覆没,104艘舰艇全部打光,共计3211419名官兵壮烈牺牲。

戴安澜毫不理睬这些议论,仍旧坚持靠前指挥的习惯,这样一来,他每战都能快速掌握日军信息,并在排兵布阵中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戴安澜:缅甸战场的“海鸥将军”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赴缅作战遭遇失败,第5军200师余部穿越人间炼狱般的野人山原始森林,往云南滇西方向撤退。战士们轮流抬着一副担架,在荒草和密林中艰难前行,担架上面躺着的就是他们的师长——戴安澜。他被日军机枪射中,陷入昏迷不醒的状态。第200师到达茅邦之后,向当地土著要来一些大米,煮成粥一勺一勺喂给戴师长,希望能够把他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

戴安澜1904年生于安徽无为,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人称“海鸥将军”。他从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后,参加大小战役无数,作战经验极为丰富。

戴安澜的第200师前身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属战车营,装备精良,改编后成为我国首个机械化师。1939年,戴安澜接替杜聿明担任第200师师长,之后一度在昆仑山大捷中大败日军第5师团21旅团,击毙日军少将中村正雄。如此一支精锐部队,为何会被日军打得慌不择路,在丛林里狼狈溃逃,甚至连师长戴安澜也身受重伤呢?

其实第200师并不是不堪一击,事实上,在逃进野人山之前,他们在缅甸战场上打了两次胜仗,其中一场是发生在入缅之初的同古战役,另一场则是奉命撤退时的棠吉战役。在这两场激烈的战斗中,坚不可摧的第200师给盟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2年3月19日,同古战役爆发,一路长驱直入的日军以为中国远征军像英军一样不堪一击,没想到在这里遭遇第200师长达12天的顽强阻击。在这场登陆缅甸以来最大规模的战斗中,日军死伤5000余人。

就在200师坚守同古的同时,英军防线已经被日军全面攻破。为了防止整个部队被日军围歼,戴安澜只好决定率部撤退。

1942年,在日军调离西线部队、企图集中兵力围歼东线中国远征军的情况下,戴安澜带领他的机械化师,在位于缅甸北部的棠吉打出了漂亮一战。

棠吉西临黑河,东傍高山,有公路连接北面的腊戍和南面的同古,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蒋介石对这一战事十分关注,并于4月5日上午乘飞机抵达远征军前线指挥部,命令戴安澜率第200师收复棠吉。

4月24日拂晓,第200师官兵向棠吉发起猛攻,遭到日军顽强阻击。随后,戴安澜命令所部集中火力,强行拿下棠吉西侧的敌军警戒阵地,获得了局部胜利。但此时整个战局的溃败已经无法阻止,就在第200师收复棠吉的同时,日军派出一支秘密部队,穿越缅泰边境的原始森林,占领了腊戍、密支那等地,切断了中国远征军回国的唯一通道。

在军长杜聿明的命令下,戴安澜不得不放弃刚刚得手的棠吉,率领所部6,200多名官兵向北突围。5月18日夜,第200师在穿越胡康河谷时,突然遭到日军装甲部队的猛烈攻击。在激战中,戴安澜亲自率领599团向敌后迂回,打算发动反击,不幸被日军机枪射中。

1942年5月26日17时,第200师转移到瑞丽江畔的茅邦镇,戴安澜将军再也无法支撑,为国捐躯,他用尽最后一滴热血,书写了中国远征军浴血抗战的故事。

有人说能征善战的戴安澜只是个将才,而不是帅才。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将才听到枪声就往前线上跑,而帅才则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但戴安澜毫不理睬这些议论,仍旧坚持靠前指挥的习惯,这样一来,他每战都能快速掌握日军信息,在排兵布阵中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1939年,日军进犯华北,戴安澜在一次作战中,被日军机枪阻断了退路,他静静地躲在石头后面,通过枪声便判断出日军机枪的轮换间隙规律。后来,他将这一领悟随同多年来的经验教训记录下来,编写了一本名为《痛苦的回忆》的教材,并将这一经验教材在部队中传阅。

戴安澜对部下恩威并施,特别是在检查官兵出操情况的时候,一旦发现偷懒缺勤的,不管是营长、连长还是士兵,他都要亲自到营房查实,然后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训斥。时间一长,第200师上下官兵严格律己,再没出现过偷懒缺勤或者破坏团结的问题。

他一脸沉痛地说:“初到本校,我曾宣誓,我要你们做的事,你们必须办到,你们办不到,我要责罚你们;我办不到,我也要责罚我自己。现在看来,我未能尽责……你们要鼓起勇气担当中国未来的大任。”

蒋百里:最早提出持久战的儒将

1937年8月,中日淞沪会战爆发,日本侵略者扬言三月亡华,速战速决。但是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把日本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沼之中。那么抗战后,第一次明确提出“打持久战”战略思想的是谁呢?他就是一代儒将蒋百里。他在1937年初就首次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日后白崇禧、毛泽东等人抗战军事理论中都有蒋百里思想的影子。

蒋百里,名方震,字百里,1882年10月13日生于浙江海宁硖石。1901年留学日本,初级军事学堂毕业后进士官学校。1906年毕业时,日本天皇赐刀给步兵科毕业生中的第一名,结果蒋百里夺得了这个第一,把日本天皇的赐刀带回了中国。据说从此以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规定:中国留学生必须与日本学生分开授课,以免天皇的佩刀又被中国人赢得。

回国后蒋百里很快就名满华夏,一次自杀事件更使他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那是1913年6月18日凌晨5点,天还没亮,时任保定军校校长的蒋百里召集全校2,000余名师生紧急训话,他一脸沉痛地说:“初到本校,我曾宣誓,我要你们做的事,你们必须办到,你们办不到,我要责罚你们;我办不到,我也要责罚我自己。现在看来,我未能尽责……你们要鼓起勇气担当中国未来的大任!”随后,蒋百里掏出手枪,瞄准自己胸部偏左的地方猛开一枪。

蒋百里为什么要当众自杀呢?原来为改进校务,他到北京陆军部有所请求,被拒绝,愤而回校。他召集全体学生讲明经过,说:“我做这样的校长,对不起学生。”性格刚烈的蒋百里竟奇迹般活了下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后来成为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

《国防论》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国防理论著作,是蒋百里将军在1937年所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部著作成为了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在这部耗尽蒋百里心血的千钧之作的扉页上,将军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蒋百里提出了三大观点,在抗战中居然奇迹般地一一得到验证。

第一,不畏鲸吞,只怕蚕食,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从而让日本无法利用占领的地区提高战斗力;第二,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迫使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山地与湖沼的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第三,用空间换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进行持久战,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具体做法是将日军拖人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至于中国完全可以实施持久战的理由,蒋百里犀利地指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对工业国,只要占领其关键地区,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但对农业国来说,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所以,蒋百里的结论是: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后来的中日战争态势轨迹,恰恰按照他的预料进行,这反映了他对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的准确把握。

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日方认为:中国军队之所以敢于准备坚持长期抗战,主要就是有外国的支援,于是制定了以破坏第三国对中国的支援为核心内容的“国际政策”,使第三国停止对华的战略物资援助及道义上的声援。日本外相广田利用希特勒与共产主义不共戴天这一特点,到德国到处游说,指责蒋介石政权跟苏俄打得火热,蒋介石的抗战是受了斯大林的唆使,使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对中国抗战的态度由同情支持转向坐视日本侵略中国。

为了摆脱外交困境,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援助,蒋介石于1938年初决定派儒将出身的外交家蒋百里出使西欧,同日本展开外交战。

蒋百里作为中国政府的特使出访欧洲后,积极开展外交,为独自抗战的中国争取外援。当时国民政府的外交策略是拉拢英美,分化德意日。德意日三国虽然没有正式结盟,但这三个法西斯国家间却有着紧密的合作,是事实上的盟友,要破坏他们的合作是不现实的。但蒋百里将军却在这样的前提下,成功实现了德意两国与日本的合作不涉及中国的问题,并获得了宝贵的外援。

经过蒋百里的不懈努力,德意两国都同意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支持。中国当时缺乏外汇,所需资金都是用锡、钨、锑等矿藏和桐油、猪鬃等土产与他们换取的。抗战期间,德国卖给国民政府的150““的大炮,是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炮,还有当时最先进的意大利的战车等等,都成为中国抗战前期重要的装备。意大利人还在南昌帮助中国人修建了飞机工厂,并帮助修理受损的飞机。

蒋百里将军以弱国之使的身份,多次出使西方,成功地为当时的民国政府争取了较大的国际空间和支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抗日的进程,写就了不朽的外交传奇。

回国后,蒋百里担任陆军大学的代理校长,1938年病逝于广西宜山。许多著名学者感念蒋百里先生的贡献,纷纷前来悼念。黄炎培先生的挽联云: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邵力子先生挽联:

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

章士钊挽诗:

文节先生宜水东,千年又致蒋山佣。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

名近士元身得老,论同景略遇终穷。知君最是梁夫子,苦忆端州笑语融。

抗战胜利后,很多人遗憾蒋百里无法看到自己的持久战理论变成现实。

1947年,蒋百里好友陈仪等协助迁葬,起棺时发现蒋百里的尸身历经十年居然没有腐烂。蒋百里生前至交竺可桢看到后大哭:“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一时在场的人都泣不成声。

国民党政府追授蒋百里为陆军上将。虽然他终身没有亲自指挥过一次战役,但是他作为中国军事学巨擘,足以成为世界军事星空中的一颗恒星。

仵德厚从不顾及个人的生死荣辱,他是这样说的:“只要一上战场,除了杀敌,就不能再考虑其他任何事情,要以死报国。”

仵德厚:台儿庄杀出的“民族之光”

2007年6月6日,台儿庄战役中的中国军队敢死队队长仵德厚离开人世,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传奇而坎坷的一生,享年97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上校军官曾写诗赞曰:军礼送忠魂,坎坷英雄路,传奇万古存,浴血拼强虏。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惊闻这位抗日名将去世的消息,挥笔写下了“民族之光”四个大字,托台湾商人送给他陕西的家人。

1910年,仵德厚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十多岁时,正在求学的仵德厚为减轻家中负担,考入了冯玉祥在陕西开设的学兵团。毕业后,他追随冯玉祥加入西北军,参加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斗,其中最为辉煌、最为难忘的当然要数台儿庄战役了。

台儿庄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地处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又扼守着大运河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日军围攻徐州的必争之地。

1938年3月23日,日军濑谷支队主力沿台枣支线向台儿庄阵地进逼,并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二集团军31师展开激战。

3月26日,时任30师88旅176团3营营长的仵德厚接到增援命令后,立即率所部官兵乘船渡过台儿庄附近的运河,抵达31师师长池峰城设立的指挥所。随后,3营开始在运河沿岸构建工事,以此固守台儿庄。

此役日军集结兵力4万余人,调集坦克80余辆,山野炮、重炮100余门,轻重机枪无数。在大批飞机、坦克、重炮及其他机械化兵种的配合下,日军3个联队大约五六千人集结在台儿庄附近。缺少平射炮和坦克的中国军队,无法与之对攻,只能采用近身肉搏战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仵德厚向来身先士卒,每次冲锋都在最前面,但是连他都没有意识到,此次战役会如此地艰难惨烈。

当晚,仵德厚再次担任敢死队队长,率40名敢死队员突袭守卫城门的日军,枪声、喊杀声、手榴弹爆破声不绝于耳。当敢死队把守门日军全部消灭后,全营官兵紧随其后突入城内。第一个攻入日军火力封锁区的还是仵德厚,他带着7连收复了北街。城内日军大部被歼,残部在西北角负隅顽抗,等待救援。城外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连续向3营占领的阵地发动进攻。

仵德厚率部坚守3天后,果断命令所部占领城内制高点,利用追击炮轰炸城下日军的交通壕,并在城墙上部署了两挺重机枪,阻击城外日军援军。之后,敢死队员在火力掩护下,向日军最后的据点发起冲锋。

敢死队员人人当先,搭人梯爬上日军据守的围墙,用手榴弹和轻机枪一起开火,与日军展开激战。在这次战斗中,仵德厚手下先后有6名连长、排长为国捐躯。仵德厚亲自带上大刀,带着敢死队员们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歼灭了据点内的全部日军。

台儿庄战役历时半个月,中国军队先后投入参战部队4.6万人,付出伤亡、失踪7,500多人的代价,换来歼敌1万余人的战果。仵德厚率领的由40名精壮青年组成的敢死队,仅有3名受伤幸存,整个3营也是损伤过半。此次战役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军“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叫嚣,大大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为表彰仵德厚在台儿庄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国民政府授予他“甲种一等嘉禾奖章”、“华胄荣誉勋章”和“宝鼎二等勋章”,并晋升他为团长。

抗战期间,仵德厚离家12载,再没跟家人过过一个春节,也从不顾及个人的生死荣辱。他曾这样说:“只要一上战场,除了杀敌,就不能再考虑其他任何事情,要以死报国。”

1949年国共内战中,他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1975年,毛泽东签署“凡在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军警宪特一律释放,与家人团聚”的命令,65岁的仵德厚再次踏上故土,从学着放羊、种地开始,做回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甚至有时还去村办砖厂做工养家。

2007年,这位台儿庄战役中居功至伟的指挥官与世长辞,历史的车轮继续缓缓前进,但是仵德厚在抗战中挥舞大刀、浴血抗敌的故事,永远值得中国人民牢记。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邱清泉几乎每战之后都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败了,就探索如何才能克敌制胜;胜了,则考虑如何才能打得更好。

邱清泉:既是“疯子”又是“诗人”

岁暮克昆仑,旌旗冻不翻。天开交趾地,气夺大和魂。烽火连山树,刀光照弹痕。但凭铁和血,胡虏安足论。

这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诗篇,出自抗战时期人称“邱疯子”的国民党二级上将邱清泉。这首诗在昆仑关大捷之后激荡人心,广为流传。即使在今天读起,依旧可以想象出这位年轻将军彼时彼地的意气风发。

1902年1月27日,邱清泉出生于浙江永嘉蒲州乡(现温州市龙湾区蒲州镇),原名青钱,字雨庵。由于他平日独来独往,指挥风格颇为大胆,上了前线极其拼命,加之其在昆仑关大捷有着勇猛无畏的表现,杜聿明笑称他为“邱疯子”,其他国民党将领也纷纷以此名呼之。

邱清泉自幼聪颖好学,尤其擅长文史和英语。17岁那年他参加了“五四运动”,跟同学们一起宣传“抵制日货”,从此开始萌生抗日救国的想法。中学毕业后他先是当了一年家庭教师,接着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期间十分用功。1924年,受时任上海大学校长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影响,邱清泉决定弃文习武,后考入黄埔军校二期工兵科。他对自己投笔从戎的行为十分自豪,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壮士手中三尺剑,雄图胸里十万兵。”

邱清泉从军后,先后参加了东征和北伐,同时在军事教育和训练方面崭露头角。1933年因为表现出色,他被任命为南京中央军校政治训练处少将处长。第二年,邱清泉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赴德国柏林陆军大学深造的名额。

在德国留学期间,邱清泉就像鱼儿游进水里一样,德国各种先进的军事理论都被他不加选择地学习和吸收。克劳塞维茨的“使用无限暴力歼灭敌人战斗力”的军事思想、古德里安的“装甲兵理论”和鲁登道夫的“全民战争”理论都深深影响了极为刻苦的邱清泉。柏林陆军大学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出于保密原因,外国学生的最新讲义往往会被扣发,但是这难不倒特立独行的邱清泉。他连夜将讲义抄录下来,准备带回中国,让更多的国民党将领学习。邱清泉在学习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那就是如果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机械化部队将会大出风头。事实证明,他的预见极为正确。

作为军人,邱清泉有着中华男儿的血性和铮铮铁骨,即便舍弃性命,也要把国家民族大义放在首位。1937年,南京保卫战打响,整个城市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之下,风雨飘摇朝不保夕。面对上级下达的撤退命令,紫金山和光华门这两个主阵地的守军都拒绝服从,拼死抵抗。据一些参加过此次战役的老兵回忆,在南京城沦陷之前,时任教导总队队长的桂永清多次催促邱清泉,想让他一起从下关渡江撤退到安全地带。但邱清泉丝毫不为所动,他对桂永清说:“你先走,我暂时留下,以便和各团营研究一下撤退的办法。”直到南京城沦陷之后,邱清泉才奉命率部分守军一道突围。

1939年11月,日军从广西钦州湾登陆,并连续攻陷南宁、昆仑关等地,柳州、桂林告急。邱清泉接到命令,迅速率部开赴既定阵地,并于12月16日在日军之前抢先到达昆仑关以南的五塘,接着又果断下令对日军发动突袭,一举收复六塘,截断了日军的退路。经过多日的浴血奋战,邱清泉部歼灭日军两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大队,击毙日军第5师团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缴获辎重车辆、轻重武器无数。狼狈不堪的日军在战记里感叹道:“在此地带之上,蒋军比任何方面空前英勇,值得我军表示敬意。”战后,居功至伟的邱清泉升任第5军副军长,并被国民政府授予四等宝鼎勋章。

1943年1月,邱清泉接替率部从缅甸大败而归的杜聿明担任第5军军长一职。为了重振这支机械化部队,邱清泉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整训上,连母亲去世也无法回去奔丧,只好作诗一首,寄托了对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和忠孝不能两全的伤感:

海天遥望落霞红,机杼声消井臼空。常为远游违左右,徒劳征战转西东。寒霜肃杀悲慈竹,冷雨凄凉泣古桐。纵有俸钱多十万,承欢无路哭秋风。

1944年,为了打通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远征军从印度第二次进入缅甸作战。9月上旬,邱清泉奉命率部增援龙陵,期间写下这样一首诗:

万里云山北望频,南天立马一劳人。邑多衰落伤农圃,路有饥寒耻重臣。生意哀怜驱嬴马,道心消逝伴朱轮。烟村残野夕阳处,枉自风光画样新。

这首诗透露出浓浓的落寞味道和消极的处世情绪,让人不禁联想到邱清泉没有得到国民政府重用的一生。不过,尽管邱清泉对仕途不满,在大敌当前时还是分得出轻重的。他亲自过问军中大小事宜,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兵力损伤,邱清泉通过研究,决定采取“火烧背阴山,水淹龙陵城”的战术,并事先放出消息,让龙陵城日军未战先乱。在随后的战斗中,邱清泉亲自督战,派出奇兵迂回滇缅公路,截断日军退路,并将公路上的日军切成数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龙陵日军见大势已去,被迫弃城仓皇逃跑。

11月3日,第5军占领龙陵,随后在邱清泉的指挥下,沿缅滇公路继续推进,一路长驱直入,势如破竹,最终打通了滇缅公路这一西南交通线。由于此战的出色表现,邱清泉获得美国的“总统自由奖章”。

邱清泉是国民党中少有的接受过国内外双重军事教育的将领,理论功底极为深厚,又勤于思考,在军事学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先后撰写了《教战一集》、《教战二集》、《建军从论》等一系列军事著作,至今仍影响着一代代中国军人。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邱清泉几乎每战之后都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败了,就探索如何才能克敌制胜;胜了,则考虑如何才能打得更好。

纵然如此,在国共内战中,邱清泉还是深陷在了人民战争的泥沼之中。这位将军兼诗人在人生最后一场决死战役中,写下这首诗:

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水流已无时,人事成爪泥。春残花溅泪,暑去寒露凄。盛衰付烟云,得失笑虫鸡。孔门闻道死,庄生与物齐。

各言志所取,身后互诃诋。是非无定论,荣辱不须迷。堂燕寻常入,暮鸦终古啼。不如倾斗酒,诗成和醉题。

1949年1月10日,突围无望的邱清泉在淮海战役中举枪自杀,时年47岁。

上一条:日媒:英国前驻日大使指日本越发“不正常” 下一条:人大代表建议取消“三本” 改为职业教育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必赢nn699net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